医用显微镜在检验科承担着血液、尿液、体液等样本形态学分析重任。不规范操作可能导致误诊风险。本文结合临床实验室经验,梳理8项核心注意事项,助力**诊断。
一、生物安全防护:检验人员的"D一防线"
样本处理:传染性样本需在生物安全柜内制片,佩戴双层手套。
消毒流程:物镜转换器用75%酒精擦拭,避免交叉感染。
锐器管理:载玻片放入专用收纳盒,防止划伤手部。
二、样品制备:诊断准确性的"起跑线"
涂片厚度:血涂片需呈"舌形"分布,头体尾分明。
固定时间:甲醇固定3分钟,防止细胞形态改变。
染色控制:瑞氏染色缓冲液pH需调至6.4-6.8。
三、显微镜校准:成像质量的"定海神针"
科勒照明:调节孔径光阑使视域内光斑均匀分布。
白平衡校正:使用空白玻片调整色彩还原度。
物镜校准:高倍物镜需定期用测微尺验证放大倍数。
四、观察规范:临床诊断的"黄金时刻"
扫描顺序:低倍镜(10×)全片扫描→油镜(100×)细节观察。
视野选择:血细胞观察选体尾交界区,避免厚薄不均。
记录规范:拍摄典型视野需包含测微尺,备注染色方法。
五、特殊样本:疑难病例的"攻坚利器"
骨髓片:使用正戊醇脱水,防止细胞皱缩。
寄生虫检测:采用暗视野观察运动器官。
荧光抗体:染色后48小时内观察,防止荧光淬灭。
六、设备维护:仪器寿命的"续航保障"
油镜清洁:香柏油需用二甲苯彻底清除,防止硬化。
光源更换:卤素灯累计使用超500小时需更换。
湿度控制:配备电子除湿盒,防止光学件生霉。
七、质量控制:检验结果的"安全网"
室内质控:每日用标准血涂片验证仪器状态。
室间质评:参加***形态学EQA计划,确保准确性。
记录追溯:建立显微镜使用日志,包含校准、维修记录。
八、应急处理:突发状况的"急救方案"
样本泄漏:立即用吸水纸吸附,1:10次氯酸钠消毒台面。
镜头污染:用专用擦镜纸+乙醚轻柔擦拭。
突然停电:关闭所有光源,防止瞬时电流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