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空间狭小、视野受限,操作精度不仅取决于双手,更取决于双眼。
借助显微镜合理的放大和充足的照明,提升肉眼的视觉能力,牙医可实现精密、精确、**的微创修复。
目前牙科常用的精细化修复辅助设备有放大镜与手术显微镜。
但与手术医用显微镜相比,放大镜仍有不少局限,其中突出的是:
通常在2-5倍之间固定放大倍数,如想使用不同的放大倍率,则需要更换放大镜
视野稳定性差,会随配戴者的移动而变得模糊,要重新找到正确的工作距离才能再次获得完全聚焦的图像。
与放大倍率直接相关的变量是视野和景深:在较高的放大倍率下,可见的视场会减小,景深会变小。
放大镜与医用显微镜视野对比
也就是说,利用较高放大倍率的放大镜进行牙髓治疗的临床医生在执行其他需要更大视野范围和景深的手术时,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
然而上述问题,医用显微镜可轻松应对。其低倍视野充盈,高倍细节更清晰,连续的放大倍率可适应视野的平滑变化:
通过调整医用显微镜变倍系统,可满足牙医在1.8x-20x连续放大范围内进行手术,另外显微镜安装在支架上,⽆需调整机身便可快速、准确找到更好更清晰的影像。
为使牙医手术视野开阔,观察病灶更加清晰,医用显微镜配备了以下硬核功能:
在临床正畸诊疗过程中,需要在医用显微镜下能够查看牙列的全局,大视场能很好的满足医师对于全局牙列关系的把控,能更好的指导临床制定科学的诊疗方案。
医用显微镜各放大倍数下的视野范围(大物镜焦距F=200-455mm,目镜12.5X的情况下):
此外,更清晰明亮的大视场能大幅改善口腔诊疗质量,高精度进行的手术可以防止医源性损害。
术区被照亮放大后,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微小的裂纹、初期龋齿和微渗漏,很大程度上减少临床诊断中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