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microscope)是一种借助物理方法产生物体放大影象的仪器。*早发明于16世纪晚期,至今(2019年)已有424年的历史。现在,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很重要的科学仪器。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其对组织器官损伤修复及重建的要求不断提高。手术显微镜对于成功完成高难度手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20年代,瑞典耳鼻喉医生率先将显微镜用于外科手术。
1876年,眼科医生Edwin Seamisch制作了**副辅助手术的配戴式放大镜,放大倍数只有2~8倍。而现今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2~20倍,现在有些医生还在使用配戴式手术放大镜。
1953年,OPMI 1 (Operating Microscope Number One)问世,虽然这台显微镜*初是为中耳手术设计的,但仍被认为是通用型显微镜的鼻祖。随后的几年里,经过不断的改进,手术显微镜开始在眼科中应用,主要是角膜、巩膜的外眼手术。
头台手术显微镜诞生,其主要使用者一直是耳鼻喉科和眼科医生。
工业化的发展,使得显微镜进一步发展,电磁闸的应用,为手术显微镜提供了活动灵活的关节,让大夫方操作使用更加方便。之后,发展到超低角双目镜筒,医生的颈椎得以保护。
信息化的发展,使显微镜更加灵活。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软件的创新帮助医生更好设置和保存工作参数,直观地控手术显微镜的所有功能。CAN(总线原理)保证通信顺畅,1986年德国电气商博世公司开发出面向汽车的CAN 通信协议,CAN 的高性能和可靠性已被认同,广泛地应用于工业自动化、船舶、医疗设备、工业设备等方面。
光学助力,让显微镜更加强大。红光反射,成为眼科前节手术的必备,专科化是手术显微镜的发展趋势。APO复消色差镜头,对彩色三原色光(红、绿、蓝)同时进行校正,解决因折射率和放大率不同出现色差问题,使之呈现出很好的成像。
随着科学发展,显微镜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更加人性化,自动化,并且有了多种数据处理方式,先进的光学设计以及高亮度光源,并且与多种诊疗手段紧密结合,更好的服务于医疗科研和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