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洁与消毒:防止交叉污染的关键步骤
载玻片与样本处理
使用后的载玻片需立即浸泡于84消毒液中,浸泡时间≥30分钟,确保病原体灭活。
染色后的载玻片应先去除染色剂残留,再用流水冲洗,避免染色剂结晶损伤显微镜部件。
物镜与目镜清洁
物镜清洁:使用专用擦镜纸,蘸取乙醚-酒精混合液(体积比7:3),沿单一方向擦拭,避免划伤镜片。
目镜清洁:先用吹气球清除灰尘,再用棉签蘸取少量酒精轻擦目镜表面,防止液体渗入镜筒内部。
载物台与机械部件维护
载物台残留的样本碎屑需用无尘布蘸取中性洗涤剂擦拭,避免腐蚀金属部件。
粗细调焦机构需定期滴加显微镜专用润滑油,确保移动顺畅无卡顿。
二、设备关闭与存储:延长使用寿命的核心操作
关机流程标准化
关闭光源前,将光强调节至Z低档位,避免骤冷导致灯泡爆裂。
关闭电源后,盖上防尘罩前需确认物镜已归位至Z低点,防止罩体碰撞镜头。
存储环境控制
显微镜应存放于干燥(相对湿度≤60%)、避光的环境中,避免镜头霉变。
长期不用时,需在物镜前端放置干燥剂,并定期(每3个月)通电运行一次,防止机械部件锈蚀。
三、生物安全与废弃物处理:规避职业暴露风险
感染性样本处理
含病原体的载玻片需经高压蒸汽灭菌(121℃, 30分钟)后,再按医疗废物处理。
染色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如瑞氏染液)需集中收集,交由专业机构无害化处理。
个人防护装备管理
使用后的手套、口罩需投入黄色医疗废物袋,禁止与生活垃圾混放。
操作过程中若发生样本溅洒,需立即用75%酒精擦拭污染区域,并更换防护装备。
四、功能检查与校准:确保下次使用准确性
日常功能核查
开机后检查光源亮度是否均匀,物镜转换器切换是否流畅,载物台移动是否平稳。
每周进行一次聚光镜对中测试,确保柯勒照明效果,避免图像边缘模糊。
定期校准计划
每季度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显微镜校准,重点检测物镜数值孔径(NA)、载物台移动精度(误差≤2μm)等参数。
校准后需更新设备档案,记录校准日期、结果及维护人员信息。
五、记录与异常处理:构建可追溯管理体系
使用日志填写
每次使用后需记录:样本类型、操作人员、设备状态(如“物镜清洁”“光源正常”)、异常情况(如“载物台卡顿”)。
异常情况需立即标注,并通知设备管理员处理,禁止带病运行。
突发问题应对
若发现物镜霉斑,需立即停止使用,并用专用除霉剂处理,避免霉变扩散。
光源不启动时,先检查保险丝是否熔断,再联系维修人员,禁止自行拆卸电路板。
通过清洁消毒、设备维护、生物安全、功能检查及记录管理的系统化操作,病理科可确保显微镜始终处于Z佳工作状态,为**诊断提供可靠支持。这种规范化流程不仅提升了设备使用寿命,更降低了职业暴露风险,是构建高质量病理诊断体系的核心环节。